第4章 古言说万事开头难守道法自然是乾坤(1 / 7)

次日天光刚起,东方红光乍现。程风一家已经收拾妥当,早早的出门,来到海边蓄水池处检查成果,发现经过了一夜的蓄水池里水并未消耗多少。娘三个一商量,决定再围一个石围栏,这样就有了两座盐水池。

说干就干,一家人动手,搬石头的,砌围栏的,很快就做好了第二个石围栏,太阳刚刚升起一人高,第二个石围栏已经装满了海水。

看着升高的太阳,程风姐弟俩在沙滩上捡了些柴草,老娘又去水凼子捡了些海鲜,可能是官府不让老百姓下海,敢到海边的百姓很少,一两百年下来,海边的海鲜众多,海蚌,螺蛳,扇贝,海参又多又大,随随便便就能捡一大筐。

提着装满海鲜的筐,姐弟俩抱着捡来的柴,一家人回到放桶的崖洞,点了篝火,烤起了烧烤。很可惜新鲜的海鲜本是好食材,但没有任何调料,只有一点苦涩粗盐的烧烤真的很难吃。好在一家子现在追求的只是能有吃的能吃饱,对于味道还不敢有要求,再怎么难吃也是肉,还是能管饱的肉,虽不好吃还是吃得很开心。

等到中午时,看看围栏里的水又减少了约三分之一,赶紧的又提水补充满。

到下午太阳西沉,再一次补满围栏里的水后才捡了些大海蚌类的海鲜回到家。晚饭可不能再吃净海鲜了,就用开水把大海蚌烫死,取出壳里的白肉切成肉丁煮成海鲜小米粥。

虽然海鲜多小米少,还没油少盐的,但心里装着希望,还是吃得很开心。

就这样又过了三天,终于把第一道盐池里的浓缩了五六次,池底都有了一层沉积物。多次浓缩的海水都成了墨绿色。把第一池的浓盐水放进第二个盐池里,继续的浓缩。

在连续放了三次浓盐水进第二个盐池再浓缩两天后。终于到了最后一步,把第二个盐池上面的盐水放入第三个盐池。

因为第三个盐池比较小,大半池盐水经过一天的暴晒,石面上只留下了一片白色的盐层,当老妈看见那白色的盐巴时,眼泪都出来了。

终于等到成功晒出来的海盐,程风赶紧叫老娘把自己抱上石台,爬在围栏边扒开盐层看了下厚度,厚度大约有三厘米多点,估计产量大约有60斤左右,盐不是很白,最底下的盐白里带着一点淡淡的黄色。

拈起一点尝试了一下,咸味里带有一点点苦,应该是还有一些杂质没有分析出来,不过苦涩的味道非常的淡,比家里用的粗盐味道好多了。

从口感来看,应该跟历史书上记录的细盐差不多,但是还没到标准细盐的要求,大约是在粗盐和细盐之间,比较靠近细盐的标准而已,离精盐的要求更是还差得远,不过也够了,家里现在的条件也不允许做到精加工。最好是等到手里有了一些钱之后,再补充一些工具,才能做到精细提纯。

用木片把晒好的盐最上面的一层,小心仔细的括成一堆,最上面的这一层的盐颜色比较白,应该是质量最好的。老姐接过老妈递上来的一条破布袋把这些比较白的盐装好。装了大约十五六斤,装好放筐里老妈就提到离海岸比较远的草地上去,捡了一些青草盖在篮子上面,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边走边四处的张望,一路提心吊胆的往家赶。

提着手里的这一筐盐,妇人的心情是紧张和激动的,紧张是因为自己这是第一次偷偷摸摸的制盐,害怕被官府的人发现了全家杀头。

激动是因为自己也亲口赏了一下这最上面的盐,苦味非常的淡,是比较好的盐,自己从来都没有吃到过,感觉富贵人家吃的细盐,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好在自己家今后也可以吃这种细盐了,虽说心里非常的忐忑不安,但忐忑不安的情绪的夹杂着更多的还是激动。

等到老妈把最好的盐送回家的时候,陈风和姐姐也在把第二层的盐小心翼翼的刮在一起,分离开了中间层的细盐之后,又把最底层带着淡黄色的盐收拢在了一起。

等到老妈把第一趟的盐送回家返回,陈风和姐姐把剩下的盐已经归类收拢好。

老妈这回又拿来了一个更加破旧的布袋,小心翼翼的把中间层的盐装好,这袋大约装了有20多斤,还是老妈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又把盐送回了家。

最后剩下的十来斤带着淡黄色颜色的粗盐装好后一家人才一起转回家。这次因为提着盐,也没去捡海鲜。

回到家里,妇人非常的高兴,家里多了几十斤的盐,但好像并没有被人发现的样子,心里开心极了,于是乎晚饭做得格外的认真。

晚上这顿经过老妈认真仔细做出的晚餐,是程风投胎到这个世界,自己学会吃饭以来,第一次喝到的味道不一样的有咸味的还不苦的粥。依然还是那样的清粥,但是盐味比以前重多了,可清粥里苦涩的味道确实是淡化了太多太多。

边喝粥,程风边问:“娘亲,咱们家以前吃的盐都是哪里买的,卖多少钱一斤?”

“咱家里的盐大多是在城里卖的,你爹回家时会带些回来,镇上杂货铺子也有卖的,只是要到赶集时才会去,有时也有货郎会来村子里卖货,他